1915年,中國第一家橡膠企業廣東兄弟樹膠公司成立。這標志著中國橡膠工業誕生。1934年10月,上海大中華橡膠廠開始在自行車輪胎生產的基礎上試生產汽車輪胎。這標志著中國汽車輪胎工業誕生。2006年,中國輪胎年產量達2.85億條,超過美國2.23億條輪胎年產量。這標志著中國成為世界最大輪胎生產國。
中國橡膠工業協會會長鄧雅俐說:“從此,中國一直保持這一優勢,連續10年居世界各國輪胎年產量第一位。”中國還是世界最大的輪胎出口國。2014年,中國出口輪胎1.81億條,占國內總產量的44.9%。尤其可喜的是,近年來,子午線輪胎逐步成為中國輪胎工業主導產品。“十二五”期間,中國輪胎的子午化率從85%逐步提升至90%。
但是,中國輪胎行業在智能制造這一方面還有待加強。2014年,中國前十家輪胎制造商的銷售總額大約只有178.7億美元,遠不及日本普利司通獨家260.45億美元的銷售額。其主要原因是中國大多數輪胎企業屬于勞動密集型、資金密集型和管理粗放型企業,以價格戰和規模化經營為主、“兩化”(信息化、自動化)水平過低。
國外先進輪胎企業都有高端制造技術。比如米其林C3M技術、大陸MMP技術、固特異IMPACT技術、倍耐力MIRS技術、鄧祿普數碼輪胎技術。 這些高端制造技術依托各具特點的高端裝備。比如米其林的特種編織機和擠出機、固特異的熱成型機、倍耐力的多組擠出機配合遙控機械手,中國輪胎行業在智能制造上與國外發達國家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中國現在對智能制造已經越來越重視起來,“十三五”規劃將助力中國向輪胎工業強國邁進 。
隨著輪胎產品走出國門,一些輪胎企業紛紛在國外建立工廠,設立研究開發中心,開拓國際貿易市場,贊助國際重要賽事。中國輪胎行業一些大型企業還進行內部改革,不斷調整經營結構,構建企業集團化體制和多元化發展框架,顯著提高了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中國輪胎產業還拉動世界橡膠原輔材料、機械裝備、循環利用和物流等相關行業發展,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