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015年,國內輪胎行業先后淘汰“僵尸企業”14家,淘汰低端產品2480萬條。據了解,中央今年年初布置的化解過剩產能等措施,正在向縱深推進。據悉,“去產能”,是今年各省供給側改革的重中之重。而輪胎業消減產能也被一些省份提上議事日程。其中輪胎大省山東,專門把輪胎列為化解過剩產能的八大產業之一。
據業內人士介紹,實際上,近幾年來,國內輪胎行業一直處于緩慢的產業調整中,一些落后產能和不適應市場發展的企業逐漸出局。數據顯示,2010年-2015年,這個行業已先后淘汰“僵尸企業”14家,淘汰低端產品2480萬條。
近5年淘汰“僵尸企業”、低端產品情況表
據了解,在被淘汰的這14家企業中,包括國有企業4家,民營企業8家,港臺企業2家。中國橡膠工業協會輪胎分會有關人士介紹說,目前,國內輪胎企業在調整中艱難前行。
從2015年的情況看,該分會40家輪胎生產企業分為4種發展狀態。一是艱難維持,業績出現虧損的企業有8家(外資2家),占20%。二是產量和利潤雙降的企業有19家(外資5家),占47.5%。三是產量增加、利潤卻減少的企業有4家,占10%。四是產量和利潤雙增加的企業有9家(外資2家),占22.5%。
據悉,2015年,全國輪胎總產量達到5.65億條,相比上年微增。但全行業的開工率卻在70%以下。這意味著,輪胎行業約有30%的產能仍屬于過剩產能。
據悉,中央此次對過剩行業進行供給側改革,主要是通過市場行為實現。國家管理部門正在大力實施的輪胎行業準入制度,或能助力該行業化解部分低端過剩產能。
(來源輪胎世界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