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粉苗產量早期鑒定。(受訪者供圖。)
南國都市報記者4月4日訊(記者 易帆)橡膠樹原產于亞馬遜叢林,是典型的熱帶林木。國際上曾有專家學者論斷,不耐寒不抗風的橡膠樹其栽種范圍不可能超過南緯10度至北緯15度這一范圍,然而如今橡膠樹已經能在北緯25度的我國云南種植生產。
從打破國際學者的論斷,到選育出適合中國氣候環境栽種的優良橡膠樹品種,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以下簡稱:中國熱科院)橡膠樹育種團隊科學家不斷努力。
該科研團隊牽頭,聯合云南熱作所等單位,經過近40年努力,攻克了橡膠樹種質資源匱乏、育種周期長效率低等育種難題,育成耐寒抗風高產品種8個,新植膠園使用占比超過80%,覆蓋全國植膠面積的39.7%,實現了自主培育品種對引進品種的更新替代。同時,科學團隊還研發了一套橡膠高效育種技術,通過乳管分化與+試割測產結合的產量早期預測技術、室內模擬與大田試驗結合的抗風耐寒早期鑒定技術,大幅縮減育種材料篩選時間,讓橡膠樹育種周期從40多年縮減至20余年。
三代科學家接力
選育本土優良橡膠樹
選育一個橡膠樹品種周期是多長?答案是超過40年。
橡膠樹種下至開割至少要8年時間,而要完成育種的親本選配、人工雜交,從初篩到完成鑒定評價,這期間至少需要40年的周期。
“橡膠育種有句行話,育種工作一旦斷了就再也連不起來了。”中國熱科院橡膠研究員高新生說,中國橡膠育種成果傾注了三代科學家的心血。
在上世紀50年代,我國第一代植膠人通過選擇小環境、配套栽培技術,利用種子苗從無到有建立了我國自己的植膠產業;后續中國熱科院劉松泉等老專家們突破重重困難從國外引進了100多個橡膠品種,從中篩選出“RRIM 600”“PR 107”等一批品種并廣泛推廣種植,為后續我國橡膠品種的自主培育打下堅實基礎。
此后,中國熱科院橡膠研究所所長黃華孫接過育種的接力棒,致力于選育出適合我國熱帶北緣植膠環境特點的高產、抗風、耐寒的橡膠樹優良品種,手把手培養新一代的育種人。李維國、曾霞、高新生等一批科技人員在他的帶領下,逐漸成長為種質資源和新品種培育的骨干。
高新生接觸橡膠育種后,一干就是20年。為了研究橡膠樹的抗風性,每次臺風剛過境,高新生就騎著摩托車鉆進滿目瘡痍的橡膠林里進行抗風調查。有時在實驗室里一坐就是一天,加班加點成了工作常態。雖然忙碌,高新生卻樂此不疲,“橡膠育種在于傳承接力,老前輩在退休后十余年還在默默關注支持橡膠育種工作,他們的言傳身教給了我們新一代育種人奮力前行的動力。”
三代科學家的接力耕耘,讓橡膠樹育種有序推進,成效顯著。該團隊聯合云南熱作所、海膠集團等單位,系統搜集保存橡膠樹種質資源6462份,篩選耐寒抗風高產種質79份,創制33份,構建了國際上數量最多、性狀最優的耐寒抗風種質資源庫。
從“跟跑”到“領跑”
橡膠樹品種從“引進”到“輸出”
中國熱科院橡膠所自主研發建立了橡膠樹組培苗繁育技術體系,攻克了困擾植膠界近40多年的組培苗規模化繁育難題,實現了橡膠樹組培苗規模化生產,建成世界上首條橡膠樹組培苗規模化生產線。
“目前,我們選育出了熱研917、熱研 73397、熱研 879等抗風、高產的橡膠樹優良品種。”高新生介紹,其中,熱研917等抗風高產品種輸出至“一帶一路”沿線泰國、馬來西亞、科特迪瓦等主要植膠國家,讓中國橡膠樹育種從“跟著”東南亞國家跑,到抗逆育種“領跑”,橡膠樹品種也從“引進”到“輸出”。
高新生介紹,在育成的8個優良品種中,都是農業農村部的主導品種,其中云研77-4等耐寒高產品種,讓種植區北緣由北緯24度擴大到25.12度,解決了云南和廣東植膠區低溫寒害頻發、耐寒品種產量低的問題;而熱研917等抗風高產品種則針對海南和廣東植膠區臺風頻發,抗風高產品種缺乏的問題,讓膠園實現穩產、高產。目前這些新品種占推廣應用的80%,已經成了新一代膠園核心品種。
“從引種馴化到自主選育,我們還在朝著轉基因和分子育種方向努力。”高新生說,目前中國熱科院橡膠所正在開發更多性狀的分子標記,擴大應用實現精準育種。
有了良種良法支撐,目前,中國熱科院橡膠樹新品種新技術已經輸出到泰國、馬來西亞、科特迪瓦等7個主要植膠國。育成品種的天然橡膠質量,已符合高端用膠要求,成功研發出用于C919、ARJ21等飛機輪胎專用膠,為我國天然橡膠產業可持續發展和戰略資源安全保供提供了品種與技術支撐。
原標題:中國熱科院攻克橡膠樹種質資源匱乏等育種難題 從“跟跑”到“領跑” 讓橡膠樹育種周期縮減至20余年